当前位置:

塘田,塘田:缅怀吕振羽创办“南方抗大”业绩

编辑:王文洁 2019-01-25 11:03:33
—分享—

——缅怀吕振羽创办“南方抗大”的业绩

文丨吕高安 蔡海棠 朱清平

 

 

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

湘西南有个幽静古镇,人丁充其量七千,山高不盈六百,水宽不过四十丈,山水亲密宁静。镇曰塘田,旧属武冈,今属邵阳县。当它与一个人、一所学校联系起来,就显得鹤立鸡群、商彝周鼎了。

大师出马莅小镇

1938年7月,一位袭粗布汗衫、气宇轩昂的中年人,偕女友从邵阳乘船逆夫夷河而上,直抵塘田镇。他品一捧清凉河水,踏过花园古桥,踱步三尺青石街,看黝黑的乡亲脸,听平声居多的乡音,呼吸清新和宁静,露出了一抹惬意而久违的笑容。他就是南归故里的著名史学家吕振羽。

1938年,日寇长驱中原将占武汉,湖南危急,吕振羽忧心如焚。中共湖南省工委和中共驻湘代表徐特立批准吕振羽的建议,报请党中央并致函张闻天、毛泽东,在塘田镇创立战时讲学院,利用乡土人脉资源培养抗日优秀人才,以便开辟雪峰山游击战场。吕振羽领命后马不停蹄筹办讲学院来了。

吕振羽1900年1月30日诞生于湖南武冈(今邵阳县金称市溪田村),离塘田10公里。他21岁步过塘田到百里外的邵阳搭车,去长沙报考湖南省立高等工业学校,以后往返,在塘田留下不少足迹。这次他回乡,亲友予以热情招待,乡亲们虽不懂吕振羽的学术,但以他为荣久矣。因为上世纪30年代初,他已是北平知名的大学教授。

吕振羽久久凝视街对面闲置已久的湘军将领席宝田的塘田别墅,这不是绝好的校舍吗?便与乡绅吕遇文合计借用它。修缮校舍,修订校章校规,修睦衔接关系,修书聘请翦伯赞、张天翼、谭丕模、曹伯韩、李仲融、王西彦等名家任教,并请一些国民党大员挂名支持,国民党元老、立法院副院长覃振任院长,湖南省参议会议长赵恒锡任董事长,省主席张治中等任董事,连反共最卖力的何健派都被吕振羽说服了。8月,吕振羽赴省委汇报: 可以发招生启事了。

从6月建议中共湖南省工委办讲学院、7月着手筹办,到9月上旬开学,千头万绪吕振羽亲力亲为,席不暇暖,同时撰写发表《抗战情势讲话》《保卫武汉与巩固湖南》等文章和抗敌御侮诗词。以当时通讯、交通、办公条件,短短两个月就做好办学的各种准备,实在令人叹服。

“南方抗大”风采夺目

1938年9月上旬,中共在国统区创办的第一所军政大学塘田战时讲学院(简称“塘院”)开学了。学院兼采旧时书院与现代学校相结合的制度,第一期120多名学员,分研究班两个、补习班一个,学员包括印刷工人、小学教师、退伍军人、学生、尼姑等各种身份的人员,有中共党组织推荐的,也有社会各界介绍、自告奋勇报名的,他们走路、坐船、骑马、搭车,从湖南各地,从江西、福建、湖北、东北……赶来。他们中还有徐特立写信给毛泽东、张闻天请求从延安派来的学员,将陕北公学、延安抗大的学风、作风移植塘田,联系群众,宣传抗战,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当然也有少数三青团派来的坏分子,收集情报,打牌赌博,酗酒闹事,偷鸡摸狗,散布谣言,掏枪威吓进步学生和周边群众,破坏学院秩序。吕振羽声名显赫,德高望重,人脉深厚,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刹住了歪风邪气,孤立了反动分子,以“忠诚勤敏”为院训,树立了爱国进步、好学深思的校风。

塘田镇后的芙蓉峰本名紫阳山,有紫阳洞。吕振羽常带领研究班学员趟过夫夷河,登山晨练苦读。他指洞说典:宋以前,邵阳蛮荒“不与中国通”,至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才破天荒出了进士周仪,他曾在此洞长期攻读;周氏三代都关注民生,为官造福,勇于为义。“书生唯有报国安民,才不负苦读。当年金兵南侵,‘庙堂无策可平戎’,陈与义只得逃难至此。我们不能重蹈宋朝覆辙。我们在此学习,为的是做民族先锋,更好地投入抗战洪流之中。”吕振羽说得慷慨激昂,学员们听得摩拳擦掌。吕振羽个头不高,衣着朴素,看似乡间老叟,他为人谦和却知识渊博,气场很足,他讲孔孟之道,讲屈原、文天祥、岳飞、邓廷桢,讲魏源、蔡锷、孙中山、黄兴,更讲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及国共合作的意义,还利用周会、座谈会给全院师生讲授时事政治和中国革命运动史。

塘院课程教材大都是根据中共湖南省工委提供的书报资料由教师自编自写,由族谱匠用活字木版刻印,或师生自己蜡纸油印。史学家翦伯赞,文学家张天翼,文学史家谭丕模,哲学家李仲融,语言学家曹伯韩,这些知名学者随便在哪所大学都是几百元月薪,可在塘院只有每月几个铜板,与学生同吃同住“塞牙缝”。一位高挑漂亮姑娘,白天忙于研究班学习,辅佐吕振羽行政事务,晚上匆匆奔夜校,耐心教乡亲们识字,姑娘的常德腔普通话清丽婉转,很受百姓欢迎。她就是吕振羽学生王时真(在塘院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去新四军改名江明)。这年10月,经党组织批准,她与吕振羽在塘院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终生伴侣。

夫夷河分辟塘田街区与乡村,柔情缠绕着讲学院,形成半月形冲积平地,万山云集,一石压江。塘田处处是青春洋溢、求知若渴的课堂,处处是学员开展社会活动、亲密接触百姓的场所。他们为老乡开展识字扫盲教育,教唱抗战歌曲,表演抗战剧曲,设立抗战宣传栏,开办抗战漫画墙报,帮助老乡春耕秋收,协助地方诉讼断案,匡扶正义,百姓与师生们亲如一家。几十年后,说起塘院,百姓还赞不绝口。后来,课堂越加延伸,白仓、金称市、回龙寺、黄亭寺、邓家铺、塘渡口、邵阳等地都回荡着塘院师生的欢声笑语。他们甚至冒险进入四明山动员土匪部队奔赴抗日战场。一时间,塘院成了人们街谈巷议、报纸杂志青睐的话题。

2000年,我在北京拜访86岁的江明,这位与吕振羽“苏北湘南同效死,白山黑水共揭旗”的战友和伴侣提起塘院,孱弱的身子顿时昂起:“当时,不仅湖南省委重视塘院,中共南方局也很重视。周恩来曾说塘院很有希望。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湖南工作座谈会上,周恩来高度肯定了塘田战时讲学院的工作。但国民党中央教育部长陈立夫将其称之为‘共产党办的南方抗大’,欲去之而后快。”

1938年11月,陈立夫致电湖南省主席薛岳查办塘院,并一级级传令查封取缔解散事宜。武冈县县长林拔萃将一叠电报甩给吕振羽:“老兄,陈立夫和薛岳把你当真老虎打了,这恐怕是武冈有史以来最大的案子了!”到1939年4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兵分三路包围塘院,塘院才被迫解散。吕振羽整整拖了5个月,可见其周旋应对的智慧和能力。

虽然只存在了8个月,但塘院培养发展了40多名共产党员,塘院精神影响深远。两期250多名塘院学员,唱着院歌走入社会,奔向战场。他们中产生了许许多多战斗英烈、党政领导、劳动模范、技术精英、学术权威。当时的塘田上空不时回荡曹伯韩作词、张天翼谱曲的《塘田战时讲学院院歌》:“我们是迎着时代的巨浪,勇敢热情的青年聚集一堂,加紧学习,奋勇救亡,在这里锻炼得意志成钢,把思想武装,实行抗日救国的主张,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同学们起来,走向光明的路上,走向光明的路上!我们是创造新中国的健将。”

“塘院精神”是湖湘精神的体现与写照

吕振羽博古通今,研究中国古代史、经济史、社会史、哲学史、思想文化史、民族史、史学史、革命史、农民战争史,名震中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人之一,五大历史学家之一,其《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民族史》《中国政治思想史》《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解放史》等洋洋洒洒六百万言代表作,成就了他的崇高声望。

但吕振羽不是一般的学者,他爱国若狂,几辞教职,敢于赴死。幼时深受乡党魏源、蔡锷影响,中学时作文明志:“如国家民族危亡,当拜谢祖宗,舍身以赴,告黄帝与轩辕之下。”1936年秋受中共北平市委派遣,他毅然辞去中国大学教授,协助周小舟赴南京参加国共合作抗日谈判,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亲笔信转交宋子文、孙科等,为国共合作抗日大业奠定了基础。七七事变两月后,吕振羽回湘成立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至1938年10月,繁忙奔波之余,一年里先后在《大公报》《民国日报》《中苏》(半月刊)等报刊发表30多篇政论、时评,为全民抗战尤其是湖南救亡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如连续发文力主湘鄂赣边各县农村“建立强有力的游击区”,组织农民抗日“自卫武装”“保卫乡土”,形成了创办塘院的思想基础。在塘院时,他常吩咐食堂将锅巴存起来,以备打游击作干粮。

皖南事变后,吕振羽服从组织决定,辞去复旦大学教授职务,告别重庆大后方上苏北新四军前线,史学家侯外庐著文回忆“他把那次辞行当作最后告别,表示他此去前线,抱着不赶走日寇誓不回头的决心……振羽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超乎学界朋友之上。那是一种英雄气概。”到新四军后,他在中共华中局党校任教,1942年他到延安,先后任刘少奇政治和学习秘书,并在中央研究院任职。

塘院被迫解散时,吕振羽安全护送一个个师生离校,处置善后事宜,最后一个离校。他没有真正离开,而是在敌人屠刀下召集师生在离塘院几公里的油塘举办了两期党训班,在湘西南5个空白县建立了党组织,播下了更多红色火种。接着吕振羽在桂林集合塘院师生力量创办了进步机构“火石”出版社,取意“石在,火不灭”。

文革前,吕振羽因参与南京谈判一事蒙冤,文革中更是身陷囹圄,但他对党对共产主义信仰丝毫未曾动摇。他在囚禁中用旧报纸写下了许多诗词,倾诉自己对党、祖国、人民的热爱。“五十年代开展批判武训、胡风运动,他没有写过一个字。这不仅是老爷子的为人之道,更是他的政治品格。”吕振羽之子吕坚如是说。

两年前,我在北京拜会吕坚,他仍住在母亲江明所住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逼仄的房间摆满了各种书刊资料。1985年,遵吕振羽遗嘱,江明将上世纪50年代初自购的市中心府右街边一所十九间四合院,连同自购的近30000册珍贵古籍、12幅元明清名家书画,无条件悉数捐给国家,进一步印证了他的高贵品格。吕坚退休十年来搜集整理父亲遗作,主持编纂了十卷本《吕振羽全集》,被列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已由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收录了不少未版的讲义、回忆录、报告、批注、日记、札记、书信等,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文献价值,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吕坚十分关心家乡这些年的发展变化及塘院文物保护情况。我告诉他,建于塘院原址上的邵阳县四中以“塘院精神”为标准衡尺狠抓教学,成为邵阳名校,毕业生中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领导干部比比皆是。吕振羽徒子徒孙们创造的业绩,无愧于塘院的金字招牌。

编辑:王文洁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邵阳县新闻网首页